汽车信息网5月31日讯 昨日,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已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成功完成软件注册,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预示着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技术即将在中国展开内部测试。特斯拉员工将在中国公共道路上进行实地测试,并计划于不久的将来将升级版本推送至中国用户。 引人关注的是,特斯拉还在探讨以月度订阅的形式,将其备受瞩目的FSD软件服务提供给中国市场——这一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此举将进一步巩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并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先进驾驶技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特斯拉在北美地区向车主提供一次性收费的FSD服务,价格高达6.4万元人民币。然而,面向中国市场,特斯拉可能将采取更为灵活的订阅模式,预计每月费用约为98美元。这种灵活的定价策略有望吸引更多中国消费者尝试并长期使用FSD服务。 FSD技术的引入对特斯拉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能成为特斯拉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有望帮助特斯拉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面对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压力,特斯拉急需新的增长点来提振业绩。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在8月8日推出Robotaxi服务。为此,特斯拉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和资源整合,包括缩减超级充电团队等。这些举措显示了特斯拉对FSD和Robotaxi的重视程度,以及将更多资源投向这两个领域的决心。 然而,特斯拉FSD的收费模式能否获得市场认可仍是一个未知数。有数据显示,在获得FSD一个月免费试用的特斯拉美国车主中,仅有2%的人选择在试用期结束后继续订阅该服务。这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引发了外界对特斯拉FSD商业模式的质疑。 对于特斯拉而言,提高FSD的开通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足够高的开通率才能积累更多数据以提升FSD的安全性,进而为Robotaxi的推出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高开通率带来的收入也将为特斯拉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推动Robotaxi项目的进展。 因此,特斯拉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吸引消费者购买FSD服务。这可能包括提供更优惠的定价策略、增强FSD技术的性能和可靠性以及提升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等。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特斯拉FSD的入华将带来严峻的挑战。特斯拉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颠覆性影响,国内车企需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加快自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同时,中国车企还可以从特斯拉的成功经验中汲取启示,寻求与特斯拉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入华特斯拉FSD已完成软件注册
汽车信息网5月31日讯 近日,市场上一度流传着小米汽车有意收购恒大汽车高达58.5%股权的传闻。这一猜测源于小米SU7的火爆销售表现,以及小米汽车为提升产能、准备第二款SUV车型量产的迫切需求。有分析认为,小米汽车可能借助恒大天津工厂来迅速扩大其生产能力。 然而,小米汽车迅速对此传言进行了澄清。小米公司官方通过其官微郑重声明:小米汽车从未有过收购或控股恒大汽车的计划和行动。 小米汽车表示,他们并未听闻过收购恒大汽车的传闻,并且目前正全力拓展自身的产能。此外,小米还透露,其二号工厂的建设工作已经启动,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其生产能力。 自小米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市场上关于小米收购恒大汽车股权的猜测便不绝于耳。然而,小米在2023年年末就已经明确否认了与恒大汽车进行收购谈判的传闻。 小米汽车近日进一步透露,目前小米SU7的产能扩充和交付速度都在稳步推进中。为确保6月份能够交付超过1万辆汽车,小米汽车工厂已经启动了双班制生产。小米汽车还立下承诺,随着产能的大幅提升,他们计划在2024年实现超过10万辆的交付量,并力争达到12万辆的年度目标。 相比之下,恒大汽车则面临了完全不同的局面。受资金链问题困扰,恒大天津工厂一度陷入停产状态。而恒大汽车的财务状况也令人堪忧,2023年净亏损高达119.95亿元,负债总额更是高达725.43亿元,而资产总额仅为348.51亿元。 近期,恒大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有超过29%的股份将被收购,另有29.5%的股份成为潜在买方的可行使选择权标的。这一消息无疑为恒大汽车的未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然而,对于小米汽车而言,他们似乎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计划,无意通过收购外部资产来扩充自己的产能。 相关热词搜索:假的小米汽车收购恒大汽车
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 限购政策制约购买力 最初,车辆限购是缓解交通问题与环保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案。但近些年,随着汽车行业的能源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推动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 此前,为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购置补贴、牌照优惠等政策,但同时也设置了一定的购买限制,例如限行、限购等措施。目前,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杭州、深圳等城市仍有限购政策。限购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 一直以来,汽车产业在促进消费、稳经济中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去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了20条促进消费的措施。其中提到,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今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又一次要求“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E汽车表示,放开限购能促进汽车消费合理发展,可结合城市特色因城施策。汽车保有量高于400万的北京、上海,应该想办法释放更多的消费购买力;广州、深圳、杭州、天津等汽车保有量低于400万的城市,则应该逐步放开限购政策。 招商证券也认为,放宽汽车限购政策的目的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这是一种政策成本低、见效快的刺激手段。 不过,就北京的交通压力来看,如何刺激新能源汽车购买力,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很多网友对北京取消限购不抱希望,还有网友表示,“去年转新能源的我排在38万之后。”所以短时间内,北京如果取消限购政策,虽然能够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有效提升,但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当前的交通出行,相关政府部门必然还需要更多考量。 多项政策助推新能源汽车需求释放 从政策方面来看,中央及地方政府始终在助推新能源汽车需求释放。 今年4月26日,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明确了汽车以旧换新资金补贴政策。其中明确提到,新购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金额高于新购燃油乘用车,且报废符合要求的新能源车后惟有购入新能源车才可领取补贴,政策上向新能源车倾斜,由此带来较大的新能源乘用车购买可能性,有助于增强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动力。 浦银国际认为,结合2023年至今国家层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来看,在新能源行业全国性补贴取消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从政策引导逐渐转向市场自发需求增长。以旧换新细则出台,是去年7月延续和优化新能源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的长期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层面对于推动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再一次有力动作。 政策导向上依然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模式,但真金白银的大额补贴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为消费者带来切实的购车实惠,有助于消除观望情绪,大幅带动潜在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尤其是新能源车,由此促进汽车用户换新,实现“促消费”的目的。 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乘联会数据,4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3.7%,较去年同期32%的渗透率提升11.7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66.8%,豪华车为22.6%,主流合资品牌仅有7.5%。 从数据来看,如果真的放开限购,那么受益最大的可能会是自主品牌,其市占率可能会加快提升。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必然持续加剧,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当然,对于车企来说,无论政策怎么变化,企业都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才能真正乘上政策的“东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热词搜索:取消新能源车限购“东风”车企
最近,比亚迪在西安发布了其引以为傲的第五代DM技术,据悉,这款比亚迪DM5.0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6.06%,同时,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2.9L,续航里程更是突破2000公里大关,不仅展示了比亚迪不错的技术储备,同时也流露出比亚迪想再次引领新能源市场的势头。 但比亚迪想再次称王,其他自主品牌可不愿意啊,这不吉利就率先给比亚迪泼了盆冷水。 日前,吉利官方发布了其雷神电混发动机的热效率数据,并附上了中汽研的认证证书,力证其技术的领先地位。从证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利的雷神电混发动机最高有效热效率达到了46.1%,比比亚迪的DM5.0发动机高出了微弱的0.04个百分点。 吉利方面强调,这微小的差距足以证明其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与不懈追求,并自豪地宣称自己才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制造商。不仅成功把比亚迪的热度带了过来,也让广大吃瓜群众吊足了胃口,都想知道现在谁才是技术最牛的。 比亚迪用量产回怼吉利 比亚迪和吉利都非常注重发动机热效率第一的名号,是因为发动机热效率是指发动机有效功率的热量与单位时间所消耗燃料的热量比值,简单来说,这个数值越高,说明燃料浪费得越少,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就越好,也就意味着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省的用车成本。 因此各家具有插电混动技术的车企都在花很大精力提升热效率。比如东风汽车马赫1.5T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到45.18%;奇瑞鲲鹏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做到44.5%;长安汽车的蓝鲸2.0T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到44.28%;吉利汽车雷神电混发动机BHE15 Plus,最高热效率44.26%。 如今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DM技术,将发动机热效率提高至46.06%,不仅领先于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企的技术,在燃油经济性上也是做到了百公里3L以下,竞争力确实提升了一个等级。 吉利此次站出来公开质疑比亚迪,一方面是杀一杀比亚迪的威风,另一方面也是告诉消费者自己的技术也很优秀,为自己之后的产品做好技术背书。 面对吉利的挑战,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应称,“量产,量产,量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实际上,李云飞说的没错,吉利那款热效率达到46.1%的发动机尚未量产。 在2023年2月,吉利在其雷神电混引擎BHE15 Plus的宣传中,强调这款发动机热效率为44.26%,而海报下方特地标明“下一代雷神电混引擎热效率已突破46%,目前处于验证阶段”。 而如今比亚迪的发动机已经量产,在产品投放上还是要领先吉利等自主品牌,等到比亚迪的第五代混动技术经过市场验证后,说不定吉利等国产品牌的最新插混产品才入市,比亚迪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动权。 同时,比亚迪又发了一张中汽研认证的热效率46.5%证书,发证时间是2024年3月19日。比吉利的46.1%,又高出了0.4%。比亚迪李云飞还说:“像这种没量产的,更高热效率的,我们还有大把,不说而已。” 合资品牌只能看热闹 过去两年由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油电同价”、“电比油低”的战略大获成功,A级轿车的销量排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4月份的A级车销量榜单中,比亚迪和吉利多款车型杀入了前十,这其中已经看不到丰田的卡罗拉与雷凌,日产轩逸也是靠着大幅降价才能挤到第二。 就在比亚迪发布新一代 DM 技术的时候,丰田汽车也发布了全新的混动技术。 5月28 日,丰田汽车,联合斯巴鲁和马自达发布了面向电动化的全新燃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可适配油电混合动力和插电混动技术,体积减少 10%-20%,热效率提升30%,包括全新的 1.5L 四缸发动机、取代2.5L 的全新1.5T发动机以及取代2.4T的新2.0T发动机等。 显然,日系品牌这是在疯狂补课,但目前其全新技术也只是存在于发布阶段,距离量产还有一定时间,更何况实际燃油经济性还尚可未知,能否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还是未知数。 而比亚迪除了在动力上把热效率提升到 46%以外,在能耗上,比亚迪在多个细节上进行了优化。比如在启停策略上进行优化,单次启停降低能耗 16%,将发动机高校区占比提升 0.7%,综合效率提升 0.85%。 这些是第五代DM技术的关键,百公里油耗低并不是只有发动机热效率这一环,百公里油耗2.9L,续航里程突破2000公里,确实是目前大部分车企做不到的,并且其价格只要9.98万元起步,合资品牌之后能不能做到同等产品力与价格都是未知数。 无论是吉利还是比亚迪谁是热效率第一,将热效率提高到超过40%甚至46%,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成绩。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可以用更少的预算买到更好的家用车,这样的技术竞争,我们消费者也是喜闻乐见,毕竟这些车企都是想着法的帮我们省钱。 相关热词搜索:吉利比亚迪吵的热火朝天合资品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