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极氪汽车计划明年将业务扩展至香港和澳门地区。 极氪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公司将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在港澳地区推出极氪X和009。作为市场拓展的重要一步,极氪将在香港开设三间展厅,并在澳门开设一间展厅。 如果消息准确,这将是极氪首次进入右舵驾驶市场,接下来其也将推出相应的右舵驾驶车型,不过售价尚未确定。据悉,未来极氪还将评估包括英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右舵驾驶市场。 极氪进军港澳电动汽车市场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近两年,中国内地汽车市场内卷加剧,车企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挤压。一方面,为了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为加快推动品牌全球化战略,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做起了出海的生意。 这一次,又为什么是港澳地区? 第一个原因无疑是两地的电动汽车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资料显示,2022年全年新登记机动车同比下跌15.1%至10,603辆,含新登记电动车2647辆;12月新登记机动车同比上升9.3%至1225辆,其中电动车占570辆。 而根据香港环保署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8月底,香港整体电动车数量为65,935辆,占所有车辆总数约7.1%。截止2023年9月,香港地区销量排名前五的电动汽车品牌分别是特斯拉(7158),宝马(3733),梅赛德斯-奔驰(2662),比亚迪(2380)以及MG名爵(884)。另外,上汽大通(355),沃尔沃(350),欧拉(197)等品牌也位列其中。 虽然港澳地区的汽车市场规模不比其他地方,但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增速明显,已经成为吸引车企前往布局的重要因素。目前香港每10辆新登记的私家车中,大约有7辆是电动汽车;澳门地区的比例更是能达到4:1。 第二个原因是两地对购置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较大。根据澳门现行相关法例,购买电动车辆可获豁免机动车辆税;在香港地区,电动汽车首次登记税最高可减免97,500港元(约合人民币91,245元);如果是燃油车置换电动车,可在“一换一”计划下最高减免287,500港元的税。 要知道,香港私家车的首税极高,通常要按照汽车价值的50%以上交税。所以这些优惠对消费者来说,极具诱惑。另外,港澳地区也正积极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 最后一个原因想必要回到品牌出海的实际意义。车企通过港澳地区去熟悉和适应国际市场,更有望加快实现出海目标,日后立足更大的国际化市场。 当然这样做的不只极氪一家。 2022年8月份,长城汽车宣布与汽车零售商英之杰集团达成合作,未来共同开拓港澳新能源汽车市场。而旗下品牌欧拉的右舵车产品将率先进入当地市场。 欧拉品牌的右舵车型已在泰国市场进行布局,未来除了内地及港粤地区,还将登陆英国、澳大利亚、南非、马来西亚等市场,逐步实现全球右舵车市场的全覆盖。 到今年8月,smart宣布将携手仁孚集团共同开拓香港和澳门市场。仁孚将作为smart在港澳地区的总经销商,负责新一代smart纯电动车产品在当地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预计到第四季度,smart精灵#1会在香港率先上市。 除此之外,比亚迪海豹也于近期正式登陆了香港、澳门市场。2022年,比亚迪ATTO3(国内即 元PLUS)在港澳两地分别上市。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该车型在香港累计上牌超过3000辆。早些时候,比亚迪又为港澳市场带去了小型轿车海豚。 面向中国车企出海的新时代,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无论是选择香港IPO,还是建立门店自行运营,其实更多是车企出于全球化战略的考虑。此次极氪传出将登陆港澳市场,背后的原因大抵也是如此。 进一步讲,或许更加值得期待。 香港是全世界MPV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均占地面积、实际路况等都决定了当地消费者更偏向空间更大、更舒适的MPV。虽然这块市场长期以来被日系车主导,但就上汽大通目前的销量表现来看,或许极氪用X和009 作为切入车型可能也会带来更多惊喜。 相关热词搜索:
这或许是“一带一路”对汽车产业起到促进作用效果最为明显的例证之一。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结束的第二天,10月19日,江淮汽车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与土耳其知名汽车集团顺利完成0.45亿美元贸易合同的签订。 然而,江淮汽车与土耳其汽车集团的合作只是“冰山一角”。据悉,在10月17日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上,一批中外企业合作项目在现场签约,共达成972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 显然,“一带一路”正在为以汽车为代表的系列中国产业铺平走向全球市场的道路。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国产业变革的侧影 过去和现在,两者绝不是割裂的独立个体。自古至今,历史和未来一脉相承,历史成就未来,未来延续历史。 纵观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脉络,我们会发现:“一带一路”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足迹,将这条极具历史渊源的贸易通道变得更加宽广、更加绵长。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但丝绸之路的历史绝非自李希霍芬为其命名伊始。实际上,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西方世界就有了中国向其出口丝绸的记载。 据悉,公元前三世纪,古罗马地理学家已经称中国为“赛里斯国”,“赛里斯”在希腊语中同“蚕”、“蚕丝”的意思密切相关。 相关资料显示,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汉唐古都长安或洛阳 ,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无数铃声遥过磺,应驮白练到安西”。在唐代诗人张籍的笔下,千年之前古丝绸之路的盛况可见一斑。 从西汉,到隋唐,再至明朝,最后至今日,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古“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人和商品,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如今,有着“古丝绸之路”前身背景的“一带一路”正赋予这条过去古老的贸易通道新的意义,并带给所有贸易从业者新的机遇。在这其中,属于中国的产业故事正在发生。 中国商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3.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5%。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这当中,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的出口额逐渐攀升,使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换言之,在“一带一路”的贸易路上,产业重点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的重要见证。 这些车企走在“一带一路”的路上 在“一带一路”的路上,我们很难忽视中国汽车产业的身影。 近年来,我国整车产品出口发展迅速。 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我国汽车行业2020-2022年三年的出口量分别为99.5万辆、201.5万辆、311.1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2.86%、102.55%、54.35%,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3.9%、7.7%、11.6%。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108万辆,同比增长92%,出口金额1799亿元,同比增长129%。在各类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的数量增幅和金额增幅,都处于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整车产品出海的进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增量市场。 9月2日,“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出关仪式暨2023年中国汽车品牌第300万辆出海里程碑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举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现场表示,2013年,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87.24万辆,到今年预计的450万辆,十年增长了416%。他认为,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出口的耀眼成绩,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也为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事实确是如此。此亮眼的成绩单,是中国众多整车品牌共同努力的结果。 比如,江淮汽车便是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车企之一。该公司负责人曾透露,在出口进程中,江淮汽车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作为公司海外市场开拓、产能合作、投资经营的重点方向。目前,江淮汽车出口市场已覆盖10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动了共建国家参与国际汽车产业分工。 根据江淮汽车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江汽集团已累计出口至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量超100万辆;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累计出口超80万辆;全球19家海外KD工厂中,有16家分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无独有偶,今年7月,一支由长安启源A07、UNI-K 智电iDD、深蓝S7及阿维塔11等14台新能源车型构成的“护航车队”,从长安出发,途经丝路沿线,踏着“一带一路”十年发展的足迹,探索新丝路发展与融合的故事。 据悉,长安汽车目前已累计进入全球63个市场,建成450家海外销售渠道。2022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超过90%的销量来自于中东、亚太、独联体、南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在长安汽车的海外战略规划中,到2030年,该公司将在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10000人。 实际上,过去十年,上汽、吉利、比亚迪、奇瑞、北京汽车、一汽奔腾、广汽传祺、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福田汽车、金龙客车等中国车企均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所布局,且近年来皆取得为人称道的优质成绩。 互通有无,协同发展 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是中国汽车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海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 在全球碳中和的趋势下,以中东和东南亚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皆对汽车产业电动化同样有着强烈的需求。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曾在受访中表示:“从近期的全球产业链数据分布来看,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产能增长的新蓝海,东南亚当地智能汽车企业亦在厚积薄发,有希望实现超速增长。” 需要提及的是,中国主机厂在对外输出整车产品的同时,也在加大海外投资和本土化技术研发,并且规划在当地建厂造车。 今年7月,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报道称,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将投资100亿美元,把马来西亚霹雳州丹戎马林打造成该地区最大的汽车城。 实际上,吉利只是中国汽车产业海外投资的一个缩影。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整车方面,上汽集团、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都已确定在泰国建设生产基地;零部件方面,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精工汽车等一批配套供应商都将在泰国投资建厂。 此外,奇瑞、哪吒、江淮等品牌以KD工厂(散件组装,汽车厂商将整车拆成半散装或散装方式,出口到属地国家,在属地国家开设工厂进行组装)或组装等方式,也已进入泰国市场。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多次得到来自中东的资本支持,中东国家同样希望以资金扶持的方式,来换取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主机厂方面,今年6月,中东资本在一个月之内密集投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沙特阿拉伯投资部与华人运通签署了一项价值56亿美元的协议;阿联酋阿布扎比政府旗下投资机构认购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蔚来的股份;长城华冠与约旦私营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自动驾驶方面,10月24日,据知情人士称,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获得了沙特新未来城旗下投资基金的1亿美元融资。双方将在沙特新未来城成立合资公司,小马智行的Robotaxi车队、自动驾驶生产制造及研发中心都将在此落地。 据悉,此前,小马智行就已经与中东资本来往密切。10月18日,小马智行与中东国家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阿布扎比打造的智能汽车产业集群(SAVI)新成员,并获准在阿布扎比亚斯岛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 此外,还有一些自动驾驶同行也获得了中东资本的认可和青睐。比如文远知行获得了阿联酋批准的L4级自动驾驶路跑牌照;宏景智驾拿到了沙特阿美风险投资旗下基金的数千万元投资。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彼此需要,一直是各国贸易往来的底色。 中金公司“一带一路”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汽车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具有明确的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合作基础。 报告显示,这些国家和地区汽车需求快速提升,但汽车工业基础仍相对薄弱,中国能够为其提供优质的汽车产品和技术,助力当地汽车的消费和普及,拉动当地经济和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并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亦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升级。 相关热词搜索:
汽车信息网10月27日讯 因为疫情原因停办三年之久的东京车展,10月25日终于迎来了再次开展,只不过这次东京车展已经化名“日本移动出行展”。参加这次车展的几乎都是日本本土品牌,外国汽车品牌只有三家,分别是比亚迪、宝马和奔驰,对标慕尼黑车展、上海车展等同级车展日本车展的影响力表现大减。 在如今汽车电动化转型浪潮侵袭之下,这次参展的日系汽车品牌虽然也发布了不少概念车,但是不得不感叹其在电动化转型的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想要在电动时代重现日系品牌在燃油车和混动车型上的辉煌相当困难。 日系电动概念车姗姗来迟 其实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日系品牌对于纯电动车型的研发表现并不积极。大多数日系品牌认为混动技术会成为汽车产业未来的方向,也会带给汽车产业更多的选择。可惜的是随着能源转型的快速升级,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年提升,日系品牌在电动化道路上表现出一步慢,步步慢的迟缓节奏。 在这次东京车展上,一众日本品牌好似开始电动化发力,一辆辆电动化概念车虽然看起来十分十分吸睛,不过要知道至今仍有大批日本车企还处于电动车零量产的阶段,部分日系车企甚至花费5,6年的时间才做出概念车型。与之相比,很多中国自主品牌仅仅用了2,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甚至像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仅用了3,5年时间就完成了车型的迭代。 在这次东京车展上,英菲尼迪的Vision Qe概念车可以说是吸睛无数,不过花费了5年时间才搞出了一台概念车,也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对于英菲尼迪电动化转型缓慢的质疑。此外像马自达也借机推出旗下第一款纯电动汽车MX-30,但根据消息这台新车在2023年的如今才仅仅拥有200km的纯电续航,和中国市场车型对比来看,着实是没有什么竞争力。 除了这些看似还有机会量产的概念车外,还有部分日本车企亮相的概念车有些步子迈得太大,尽管外观科幻,也宣称技术十分领先,但是能否顺利量产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其中像雷克萨斯的概念车LF-30,据称其支持L4级辅助驾驶,但是其夸张的造型,四个轮内电机和带有AR显示的天窗等配置有些让人感到遥不可及。 另外,在中国已经退市的三菱也推出了一款纯电跨界MPV车型,从外观上来看,这台概念车好似一台火星登陆车的造型,虽然其官方介绍新车兼具了MPV的空间和SUV的越野实力,但对于具体的量产计划和其他车辆的技术配置,三菱完全是沉默以对。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系车企在氢能源和混合动力的研发和量产上都是世界领先水平,其车型在全球也取得了相当耀眼的销量表现。或许也正是因此日系车企才会产生出一种众星捧月的满足感,导致了其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迟缓。 日系车企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系车企在中国都取得了相当不俗的销量成绩,其中A级车中雷凌、卡罗拉和轩逸更是霸榜了很多年的销量排行榜。另外在中国市场,最初提到混动车型,首选就会想到雷克萨斯E300h、雷凌卡罗拉的双擎等车型等,可以说日系车企在过去几十年里都与中国市场和用户表现得密不可分。 但伴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上不断进步,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被逐渐蚕食。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份日系品牌在华零售份额16.6%,同比下降1.1%,另外,今年上半年,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主力品牌在华销量分别下滑2.8%、22%和24.4%。与此同时,日系品牌中雷诺、铃木、三菱等车企纷纷在中国退市,英菲尼迪和斯巴鲁也从过去月销几万台一路下跌到月销几百台的窘境。就连之前一车难求的雷克萨斯如今也失去了加价才能提车的勇气。 燃油车与混动车型在中国出现了销量下滑的同时,电动车层面日系车企也表现不佳。虽然日产、本田、丰田等都在中国上市了多款纯电车型,例如ARIYA、bZ4X和极湃等车型多折戟沉沙,并没有在中国市场掀起多大的水花。 尽管日系车企在全世界市场上依然表现亮眼,在美国市场上占有3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不可否定的是其与中国市场和用户的联系正在变得渐行渐远。目前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突破30%,但这其中已经罕见日系车型的身影。 不可否认的是日系车企在汽车领域拥有相当坚实的沉淀,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上,日系品牌一贯的工匠精神更是深深影响着很多消费者。如果说日系车企依然保持现有的转型发展趋势,其燃油车和混动车型的优势很可能会逐渐消耗殆尽,如果现在说日系品牌即将在中国车市败北,多少有点危言耸听,但其与中国市场和用户渐行渐远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热词搜索:
汽车信息网10月27日讯 在长安SUV产品线中,作为主打年轻消费市场的车型,长安CS55凭借其年轻化的设计持续影响着国产紧凑SUV市场。自2017年7月上市以来,在SUV细分市场中的累计销量已突破80万辆。其中,2019年推出的CS55PLUS更凭借着年轻化的设计和智能化的加持,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今年9月,长安汽车第三代CS55PLUS正式上市。根据配置不同,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区间9.99-11.39万元。作为长安SUV产品系列中不可或缺的成员,第三代CS55PLUS除了在颜值方面有所提升外,更多的则是配置上的升级。在面对如今眼光越来越挑剔的年轻消费者时,这款新车驾驶起来又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智能驾驶体验再升级 动力方面,第三代CS55PLUS在动力方面依然搭载了蓝鲸新一代NE1.5T高效动力组合,发动机最大功率138kW,峰值扭矩300N·m,其百公里油耗仅6.94L,并满足国6b排放,传动面与之匹配的是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驾驶第三代CS55PLUS出行,首先要尽量控制好油门踏板力度,在灵敏的调校下,车辆加速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很“窜”的感觉。不过在时速80km/h以下速度行驶时,每一次的加速都会让你非常自信。在日常城市内代步完全没有问题。 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的整体表现非常稳定,整个升挡过程相对较为平顺,从起步阶段进入2挡、3挡工作范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顿挫感,动力衔接的也非常到位,当然,如果需要进行超车或者提速的话,变速箱会有2秒左右延迟才会进行降挡提速。 第三代CS55PLUS另外还配备了可调转向助力模式调节功能,分别有轻便、标准以及运动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会依次递增传递给驾驶员转向回馈力度,当然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当车速提升之后,方向盘都会随着车速的增加不断加大方向盘转向力度,以此增加第三代CS55PLUS在高速时的整体稳定性。 第三代CS55PLUS的底盘悬挂采用前麦佛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在经过减速带时车辆整体表现非常沉稳,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悬挂调校更偏舒适型,车辆在弯道过弯时侧倾幅度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整体表现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此次换代的重点,第三代CS55PLUS在辅助驾驶层面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搭载的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系统能实现自动减速过弯、智能限速等功能,真正做到了“解放双脚”。而AEB智能紧急制动辅助系统和LDW车道偏离预警功能也都时刻在为出行保驾护航。 拟人化科技铅华未来感 相比于此前车型,第三代CS55PLUS在设计层面进行了微调,采用拟人化的科技前脸,利用极简、科技的设计手法,配合无边界设计风格,营造出更加简洁科幻的视觉效果。 车身侧面,第三代CS55PLUS突出饱满的立体感,利用穿插式手法,勾勒出锋锐的腰线,将简洁的车身型面按比例划分,塑造更加干练的姿态。同时还采用了车身色外包围,上下车身色中间镶嵌一圈黑色,更加突出了全车的科技感。 车身尺寸方面,第三代CS55PLUS的长宽高分别为4539mm×1865mm×1680mm,相比第二代车型在长度上有所增加。同时,2656mm的轴距也保证了相对宽敞的乘坐空间。 来到车尾,第三代CS55PLUS的后保险杠设计语言和布局与前脸搭配,采用饱满张力尾部形面,锋锐特征线,两侧四边形的车身色对上部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给用户安全,稳重的感受。配合星环LED尾灯和星环尾翼刹车灯,更加具有辨识度。 进入车内,第三代CS55PLUS的内饰设计保持了第二代车型的风格,12.3英寸的中控屏配合10.25英寸液晶仪表,可以实现双屏的无缝联动。此外,中控区域也保留了部分物理按键。与传统按键相比,视觉上极具科技前卫感,同时提升按键的操作反馈,可降低误操作风险。 采用真皮包裹的三辐式多功能方向盘设计时尚,采用了上下平直设计,对运动感有很强的烘托。虽然在尺寸方面相比同级别车型所采用的更加小巧。而中控台下镂空式的设计,则为前排乘客创造了不少可观的储物空间,除了能够放置随身小物件外,通过视觉的联通还消除了由传统设计给主副驾带来的隔阂感,让前排空间也更有层次和趣味。 智能化配置方面,第三代CS55PLUS新增了智能远程控制和AI语音互动两大智享功能。其中智能远程控制可让用户无需携带实体钥匙,通过手机即可远程启动/关闭发动机、开启空调、车窗、解闭锁、闪灯鸣笛等功能。 同时,在在手机屏幕内,整车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到用户面前,让用户更直观了解车辆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此外,千里眼功能还能让用户通过手机APP可实时远程查看车辆周边360°影像。手机端选中摄像头方向后,10秒左右手机APP便可显示实时视频,便于快速寻车。 而AI语音互动可以通过智能化声源定位,精准识别避免杂音干扰。例如当副驾唤醒车机的语音助手后,说“打开1/4车窗”,系统就能进行精准操作。同时,根据用户的本人喜好,还能个性化定制唤醒词,并通过“唤醒词+你好”的方式唤醒语音助手,享受专属唤醒服务。 此外,第三代CS55PLUS在车机系统中还植入了全新的“火山车娱”,集成了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当下热门APP,在安全驾驶的前提下,可畅快享受各类音视频。 而在日常用车驾驶过程中,无论是车辆行驶,还是倒车入库都会遇到视线盲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代CS55PLUS搭载了同级车型中少有的540°高清全景影像,通过全车4个高清广角摄像头,集成360°高清全景影像、半透明化全景3D车模投屏和行车记录仪功能,真正做到了规避视线盲区,预防擦碰的实际体验。 通过一整天的驾驶,第三代CS55PLUS也用实际表现为自己赢得了“高分”。整体来看,1.5T发动机与7DCT的动力组合在日常城市驾驶中,完全可以做到游刃有余。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系统在实现更好的智能驾驶辅助的同时,也能够让出行更加的便捷。此外,得益于配置上的升级,也让第三代CS55PLUS相比此前车型实现了“加量不加价”的产品特性。相信随着第三代CS55PLUS的到来,在主打年轻消费群体的同时,也将用更加贴合用户表现,赢得更多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